而现在却不同,大家宁愿用一尺布票换半尺‘的确良’。

因为‘的确良’这种材料是由涤纶和棉混纺织成的,它的强度比棉高几倍,耐磨耐穿。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挺括不皱、结实耐用,同时,“的确良”料子还能印染出鲜亮的色彩。

而现在国内因为化工能力的不足,这种常见的纺织材料都还需要靠进口。

如果真的按照江澈的意思将整个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全部援助一遍,别说他们这些人了,就算是再多十倍也于事无补。

毕竟这些产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牵扯的产业链太多了。

最后不得已,江澈只得指定了几类应用面更广泛的行业,如纺织、塑料制品等几项。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让他们援助电子产业,这可是我们后世的一大痛点。

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电子业与国外的技术相差并不大,甚至在某些细分的领域比国外的技术还要先进。

到后世之所会被阿美在芯片上掐脖子,完全因为发展的助力不同。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时间点就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欧美国民,特别是阿美的民众,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催生了大量的半导体爱好者,起初是玩无线电,玩通讯,最后一点一点地到了玩单片机,玩编程等等,较为发达的社会形态也给民用半导体提供了应用空间。

民用市场给了半导体公司获利空间,加上争霸时期国家队下场,使得各路电子企业获得了充分资金,研发人员也有了巨大的研究动力,从而进入了“产学研循环”的过程。

而同时期的中国,国民的贫穷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半导体行业并没有多大的民间市场,于是只能单独依靠国家投资支持。

这种模式也不是搞不出东西,而是在于不好持续发展,因为军工消费和国家大项目能提供的资金相比一个几亿人的消费市场毕竟有限,是撑不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

这种模式下的产品最终会面临“越研发越亏钱的”状态,最终难以维持。

举个例子:技术发展总会面临“技术革新后的影响和预期不符”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调整战略重新布局。

在有良好的产学研链条和丰富多元的民间市场的状态下,国家可以直接从各种民间尝试路线中挑选新方向,而在国家投资单线支撑的状态下,就面临“推倒重来”的问题,付出成本极高是一回事,更要命的是这种“推倒重来”的速度也是慢于直接提拔民间技术路线的,最后很可能好不容易推倒重来,结果技术风向又变了,从而进去反复推倒重来,别说盈利,连成果都没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