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姑娘转过头来笑道:“去拿来,我陪你们一起做。”

“那怎么行,姑娘还要读书识字呢。”

“我早从书院里毕业出来了,那些书就是一辈子也读不完,不急在这一时。”

秀红只好转身去拿东西,张姑娘的乳母尚嬷嬷却急急忙忙地进来,“姑娘,我才从前面进来,听说有人来给您说亲呢。”尚嬷嬷很担忧,“也不知是什么人家,上次您死活不答应何家的亲事,太太已经很生气了。”

姑娘的年纪大了,只能往二婚上找,那位何家的二公子死了老婆,虽是嫡出,当家夫人也宠爱,但就是太好赌了些,十天倒有八天是泡在赌场里的,听说何家的大公子就是因为这事才闹着要在何老爷还在的时候分家的。何太太就是再疼爱这个儿子,也没有为了这个儿子而拖累掉另一个儿子的道理。

短短不过小半年时间,那位何二公子就将家业赌得差不多了,家里人是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当面答应的好好地,过了几天就又偷偷的跑去了。

不过两年时间,就将妻子的陪嫁也赌光了,那位何奶奶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但在她看来总管逃不脱那位何二公子的逼迫。

但太太说的也没错,那位何奶奶家里不过只有一个老父是举人,他们家的官职却比何家还要大些,有娘家镇压着,至少奶奶的嫁妆可以做主,何家也承诺等他们姑娘嫁过去后就让她掌家,还重新分一些产业给那位何二公子。

只要姑娘赶紧生下一个孩子来,就可以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等小少爷长大就熬出头来了。

但这样的日子只要想想她就觉得心酸,要知道她家姑娘打小就在家里这么多姑娘跟前是个拔尖的,就是在书院里也不输别人什么,就因为那刘家不讲信诺,这才毁了姑娘。

姑娘从小就在老太太跟前长大,太太就是心疼她,只怕和从小在跟前长大的二姑娘三姑娘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射之地。

张姑娘脸上的笑容有些淡,“嬷嬷不用担心,不是还有父亲吗。”

尚嬷嬷就叹了一口气,转身就出去打探消息。

张太太并没有特意瞒着这个消息,没过多久,张府的人就都知道王家有意大姑娘的事了。

王概之已经三十多岁了,足足大了张姑娘十一岁,众人叹息一声,都觉得这亲事并不算好,年龄相差太大,而且王家的这位幼子经历太多,这在女人看来这样的丈夫太过深沉,不好掌握。

张太太见大女儿只低着头不说话,心里又酸又愧,却又带了一些淡淡的快意,“当初何家过来提亲的时候我就说过了,何二公子虽然好赌,但只要有我们张家在他就不敢太过分,偏你不听,如今和王家的这门亲事已经说定了,庚帖也交换了。”说到这里,张太太叹了一口气,“何家的二公子也不过比你大了两岁,可王概之却比你大了十一岁,唉,你当初要是肯听我的话就好了。”

“我愿意嫁给他。”

张太太一愣,诧异的看着女儿,“你才说什么?”

张姑娘淡淡的笑道:“母亲,女儿说,女儿愿意嫁给他。”

张姑娘脸上并没有什么难过的神色,在她看来,选择王概之要比何二公子要强得多。至少她没听说他有什么不良的嗜好。

成熟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她还懒得去哄一个孩子呢。

张太太脸上却突然有些难看,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好像你总是被看透,总是无从使力的感觉。婆婆是这样,她的女儿也是这样。

张家和王家的婚事进行的很快,毕竟不管是张家还是王家,都很心急。

谢氏是想等新媳妇进门后调教一段时间,这样张姑娘随王概之去北地之后也可以独挡一面;而张家的情况更急,张姑娘底下还有两个嫡亲的妹妹,两个庶出的妹妹,她们的年纪都不小了,都等着姐姐出嫁后她们出嫁。

王廷日帮着谢氏拟请客的名单,当列到魏家时,王廷日就想起了桐哥儿,他已经有五年不曾见到过那孩子了,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想着王廷日就派人去找魏清莛,说:“毕竟是小舅舅的好日子,不如让桐哥儿回来,也好让他见见小舅舅。我们王家的亲戚本来就少,这次请的人不多,桐哥儿回来凑个数也好。”

王家的亲人不多吗?不,很多,至少单世交就有些数不过来了。但王家三房落难的时候,不管其他家如何,王家几房的表现都让王概之和王廷日对他们有了隔阂。虽说王公希望能将家族摘出来,但看到家族的这种表现,俩人还是掩不住失望。

特别是在新族长上任之后。

王廷日特意给王家发去请柬,只请了和王概之同辈的几个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