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终见永宁

苏宸在金陵城驻扎下来后,立刻开始了军队扩充。他深知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确保自己地位和安全的关键,因此不遗余力地招兵买马,不断扩充神策军。

同时,他还决定重新打造黑云都,这支曾经在杨吴时期横扫江北的黑色骑兵军团,如今将在他的带领下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为了保障军队的战马供应,苏宸充分利用了金陵渡的地理优势。他通过海上贸易,从辽国境内的多个港口购买战马,然后利用金陵渡的便捷条件,将战马运回金陵。

相较于以往需要通过泉州、漳州等港口进行周转的方式,现在的路线不仅节省了一小半的距离,而且无需再进行繁琐的周转,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随着战马的不断补充和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苏宸的实力也在稳步增强。

他知道,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稳定的后勤保障,才能在未来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将继续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实现自己的争霸天下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尽管吴军在攻入金陵和润州城后,进行了一些破坏,并烧杀了不少人口,但这些行动并未对这两座城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几个月的休养生息,那些因战乱而流向外围山村避难的流民们开始陆续返回。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日后生活的希望,重新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

金陵和润州城的居民们也开始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修复被毁坏的房屋,重整家园,努力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虽然战争的创伤仍然存在,但人们并没有被绝望所笼罩,而是以积极的态度来生存。

尽管错过了春耕的时机,但苏宸并不失望,他开一趁机推进新政的实施,在金陵城内迅速产生影响。比如他鼓励手工业与商业,支持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纺织、煮盐、瓷器等行业的重新开启,苏宸不仅为金陵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提供了大量的招工机会,让那些难民中的壮丁,要么参军入伍,要么进入作坊去劳作。

地方朝廷官商的直接参与和把控,给城内流民百姓稳定的日薪,这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生存压力。随着收入的增加,百姓们开始有更多的余钱购买商品,促进了商品和钱币的流通。

因此,金陵城的集市再次繁荣起来,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熙熙攘攘,市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苏宸经常带人到城内的商铺街道、集市去考察,发现昔日繁华的景象,在一点点恢复,人口也在增多了。

看到这一切的苏宸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这些变化不仅意味着金陵城的经济复苏,更代表着吴国在他的带领、治理下,正逐步变强,让更多官员、百姓,都看到他的治国能力。

在这个时刻,苏宸深知口碑和名声的重要性。他明白,仅仅擅长写诗词和带军打仗是远远不够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这将为他日后接过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苏宸并非出于个人野心或权力欲望而寻求掌握政权,他深知形势所迫,若不采取行动,未来的结局可能会极为惨烈。

杨灵儿是女孩子,能力和见识、手腕、心机,都不足以驾驭那些朝廷官员,在处理复杂派系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

当前的朝廷内部,各种派系林立,关系错综复杂。

这些派系之间明争暗斗,各自为政,对于吴国政权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杨灵儿作为新晋君主,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手段来平衡和驾驭这些派系,而且,这个时代还不允许一个开国皇帝是女人,那些文武将官在最后,肯定会让杨灵儿禅位,因此,杨灵儿注定无法坐稳这江山。

所以,这种形势,让苏宸已经没有了退路,他必须坚定地走下去,承担起领导新吴政权的重任。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安全,更要保护杨灵儿和他的朋友们。

若新吴政权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那么苏宸这位杨灵儿的义兄,最亲近、最信任之人,下场可想而知,怕是将如同飘零的落叶,无法善终。

忌惮与猜忌,如同利刃,随时可能斩断他的生机,陪葬于权力的游戏之中。

所以,不论是为了灵儿的人身安全,还是他跟朋友们的安全,也决不能退缩。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意愿了,他被局势的洪流裹挟,不得不勇往直前。

苏宸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他知道,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都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为了新吴,为了那些他珍视的人。

“将军,查清楚了,永宁公主就在城外的永宁庵,目前正在重病中,她……”亲信侍卫官荆云前来跟苏宸禀报。

荆云如今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个子长得高大挺拔。经过两年的刻苦历练,他在武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举手投足之间更像是一位合格战士和侍卫官了。

“永宁……“

这个名字在苏宸的耳边轻轻响起,宛如一阵寒风掠过他的心头,让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揪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