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婚后

他四十多岁了,有点中年发福,比一般人更不抗热。

冰棍还没发完,贾秘书进来了,说,“哟,小林挺闲啊,买了那么多冰棍啊。”

林雨珍说,“贾秘书,这是午休时间,我没犯错误吧?”

贾秘书笑了笑,“没有。”

李主任放下啃了半边的冰棍,问,“贾秘书,又有新任务了?”

贾秘书点了点头,“对啊,前些天市里刚开了关于市政的会议,下周还要开一个补充会议,根据上次的资料,准备一下吧。”

李主任问,“那,张副市长的稿子,还是我们秘书处出?”

贾秘书说,“对,张副市长的要求和以前一样,各种数据必须真实具体,他已经把讲话涉及到的点都列好了。”

说着递给李主任一张稿纸。

李主任接过去了,说,“让张副市长放心吧,我亲自来写。”

贾秘书看了林雨珍一眼,说,“好。”

林雨珍刚吃完冰棍,李主任就来找她了,说,“小林,你之前认识贾秘书啊?”

“对。”

李主任心想,这姑娘虽然是北大毕业的,倒是一点傲气都没有,让她坐了半个月的冷板凳了,倒也不急,她每天都认真的看资料,倒也也不急,而且竟然还是多少有点关系的。

有能力还不骄傲,心态还挺好,倒的确适合秘书处的工作。

他笑了笑,说,“你把这些相关的资料都找出来,我写稿子要用。”

林雨珍接过去,点了点头。

市政现在有一件大事儿,为此已经开了好几次会议了,那就是关于热力供应的布局和分配。

现在好多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为了方便工作和职工,都有自己的锅炉,除了供应热水,冬天还供暖。

尤其是东郊,这种现象特别多。

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对于环境影响也不好。

因为,市里正在筹备大型的热电厂和供热公司。

林雨珍把所有的资料全都找齐之后,每一处重点的地方还都用铅笔标识了,然后给李主任送过去了。

她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上,琢磨着这稿子该怎么写。

王雅芳踢了踢她的脚尖,小声问,“想什么呢?”

林雨珍悄悄问她,“张副市长的稿子,都是李主任负责啊?”

王雅芳点点头,小声说,“是啊,怎么了?”

林雨珍摇摇头,“没什么,就是好奇,随便问问。”

傍晚下班,王雅芳说,“雨珍,咱们一起走吧。”

她家也住东城,的确也算是顺路。

两个人骑着车子有说有笑的闲扯,走到一个路口看到有卖糖葫芦的,林雨珍买了四个,两个小心的用油纸包起来放到车筐里。

另外两支她自己一个,递给王雅芳一个。

王雅芳笑了笑,“雨珍,真是看不出来,你哪哪都像还没结婚的样子,竟然孩子都三岁了!”

林雨珍笑了笑,“其实生完孩子别吃太多,注意多运动,都可以这样的。”

王雅芳啃了一口糖葫芦,说,“雨珍,你在班上不是问我,为什么张副市长的稿子都是李主任负责吗?”

她瞅了瞅周围,压低了声音,“你可别告诉别人啊,也别说是我是说的。”

林雨珍点头,“你快说吧,别卖关子了!”

王雅芳说,“你也就是刚来,所以不知道,市政府大多数人都清楚的,张副市长是军人出身,这你知道的吧?”

林雨珍点了点头,这个她知道,老爷子跟他说过了,张副市长军校毕业后,在部队当军官,本来当的好好的,也没到转业的年限,突然就调到地方上了,一开始在区里,现在在市里。

“张副市长的能力有目共睹,但他自己从来不写稿子,他身边的贾秘书原来是他部队的手下,也是军人,也不会写稿子,张副市长和贾秘书更注重办实事,每天特别忙,所以文字工作一般都交给咱们秘书处了。”

市政府的秘书处,其实人才不少,撰写高质量的公文或稿件本身就是日常工作,但大家表面还算和气,其实却各有各的心思。

李主任是吴市长一手提拔起来的,秘书处两个文笔最好的科员也是吴市长用惯的,日产都负责吴市长那边的各种任务和稿件。

剩下的几个,水平不一,都给张副市长写过稿子,张副市长自己不会写,要求还特别高,嫌弃稿件文风和数据都不够详实。

反正后来就换成了李主任,李主任本身文笔其实不错,但他写的张副市长也不满意,但李主任脾气好,改几次都不急。

然后就形成了现在朴素无华的文风。

说难听点就是枯燥无味。

当然了,这些王雅芳不可能告诉林雨珍,不过这些也都不是秘密,反正工作一段时间,有些事情自然都会知道了。

事情的根源还在于,据说,吴市长并不欣赏排名最后的张副市长,他带头挤兑,张副市长的日子就不太好过。

有些不好做的工作,别人多少还能找些理由推脱,他却不能。

在路口,两个人道了别。

去市政府上班,先不说别的,有一点特别好,那就是离家很近,骑自行车快的话十来分钟,慢的话最多二十分钟就到家了。

不像原来,上学下学都要将近一个小时,要是天气不好,甚至都得一个多小时。

小孩子见风就长,诚诚和圆圆马上三周岁了,比同龄的小孩起码高半个头,咋一看都像四五岁的孩子了。

她还没把车子停好,圆圆就抓着她的裤腿告状了,“妈妈,哥哥欺负我!”

诚诚一个小孩子,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不紧不慢的说,“圆圆,我没欺负你,你这是恶人先告状!”

他现在说话不是一字一句了,特别溜,比圆圆嘴巴还厉害,而且这小孩词汇量还特别多。

林雨珍忍不住笑了,“我这儿有两个糖葫芦,你们谁要吃啊?”

圆圆赶紧说,“两个都要吃!”

诚诚说,“妹妹,一人一个正好,吃多了牙齿会长虫子的!”

两个小孩洗了手,一个人举着一个糖葫芦啃得很高兴,林雨珍才问,“圆圆,你刚才为什么告状啊?”

圆圆这会儿吃着糖葫芦,没那么气了,说,“哥哥算题算的太快了,不等着我!”

诚诚嘁了一声,“不是说好了比赛吗,我要等着你,那你不就赢了?”

说出来都不会有人信,这两个不到三岁的小孩,现在都能认六七百字了,看各种儿童书和连环画完全没问题了,而且看得速度还挺快。

每到周末,许俊生必然要带着兄妹俩去一趟新华书店,所有新上市的儿童书都会买上一个遍。

家里的玩具好多都送人了,现在家里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儿童书。

在算数方面,也表现的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其实平时林雨珍教的并不算多,但诚诚和圆圆都是一学就会。

十以内二十以内的题目都太简单了,现在出题都是百以内的,许俊生甚至都教他们乘除了。

对标胡同里同岁的小孩,两个娃就是碾压般的存在。

林雨珍说,“圆圆,妈妈要批评你了,既然是比赛,哥哥肯定不能等着你。”

圆圆不服气的说,“妈妈,我下午是刚睡醒,一时间忘了,等会你再给我们出两张题,我肯定比哥哥做得快!”

孙嫂笑着说,“雨珍啊,这两孩子搁过去,那就是神童啊。”

陈姐也感叹,“比大人算的还快呢,就没见过这么聪明的孩子!”

“雨珍,你小时候,是不是也这么聪明?”

林雨珍摇了摇头,小时候的事情,她已经记不清楚了,她像诚诚圆圆这么大的时候,她妈张华姗的病已经很重了。

记忆最深的,其实只有饿,以及小时候奶奶的打骂声,后来就换成了继母的笑声,打骂声,以及眼睁睁看着别人吃,自己饿肚子的委屈。

“没有。”

孙嫂觉得她是谦虚,“肯定是像你啦,有几个妈妈能考上北大呀。”

陈姐也说,“就是,我小时候很用功的,可也还是没考上高中。”

吃过糖葫芦,在兄妹来的强烈要求下,林雨珍出了两张题,都是百以内的加减,然后盯着手表说,“好,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