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

跟其他人,他们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当然两人的对比也很明显。

李建虽然穷,但家庭富有,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儿女很有出息,家庭和睦。

相比之下,刘华显得孤伶伶,有钱,但除了那个叫阿文的助手,再无别人来探望。

直到有一天医生过来对刘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

随即,李建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

“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就像李建在电影里听到医生宣判时的内心独白:“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而我则倾向于那4%,我一直觉得预知自己能掌握的生命长度,反而会活得更加无所顾忌。可事实证明,我没那么洒脱。”

在这之前,李建觉得自己对死亡这件事已经看开了,并且还开始思索死前的“遗愿清单”。

结果在真的听到宣判后,李建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没那么洒脱”。

他一把撕掉了“遗愿清单”,揉成团,丢地上,侧身,看向同样被宣判的刘华:要打牌吗?

不仅是他们,观众们,尤其是想林晓慧这样的观众,内心同样在剧烈波动。

最后,刘华笑着回应:就怕你不问。

此刻,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对接受死亡这件事的妥协阶段。

同时,两人的友谊,也正式进入到下一阶段。

至此,电影已经过了三分之一。

电影花了这么多时间的笔墨描述这两个老头儿的病态,细致的展示这两个病友化疗后怎么呕吐,呻吟,怎么一个接一个在病房的夜里瑟瑟颤抖。

在这些貌似不太重要的故事引子里,两个人性格的对比对照被自然而然的铺展开来:他们跟医生说话的不同态度方式,面对死亡宣判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列出“遗愿清单”后如何争执等等。

正因为有了这些详尽而必不可少的细节铺垫,后来这如此不同的俩个家伙被硬凑到一块去,故事才会变得更为有趣而又合情合理,铺陈得当。

接下来,就是正式执行“遗愿清单”。

清单是李建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

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保时捷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

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刘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

他捡到了被揉成团的清单,大加赞同,并说服了犹豫的李建: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

不仅如此,他还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