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大诗人他们来说做不到,对韩三品来说却没问题。

他又不是路平安的竞争对手什么的。

作为即将成为中影一把手的他,站在为中国电影发展的立场上,说难听点,只要建议中肯实用,让他跪下虚心听教都没关系,当然这是很夸张的说法。

这一点,路平安其实也知道,他知道韩三品在任期间所作的事,也认可,不然一开始认识的时候也不会用画大饼的形式和韩三品拉近关系,并在后来的时间在很多事上对他基本没啥保留。

所以现在韩三品既然问了,那么也刚好趁着这个时间简单说一说。

说多肯定是不行的,他也不是完全知晓所有细节,但给点启发,标明一下自己的立场还是可以的。

所以他反问道:“您觉得《无极》是商业电影么?”

“你觉得不是?”

“以我目前的认知来看,它不算是。”

“为什么?”

还能为啥。

因为这是21世纪初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古装商业大片”的集体共性啦。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投资商、导演、观众还是评论界,都认为大投资、电影明星和动作场面就意味着“商业”。

商业性强不强,就看投资大不大,明星顶不顶,场面是否恢宏。

其中在大投资方面。

好莱坞和当下国内这些导演的对待方式就完全不一样。

好莱坞将大投资看作精细的预算表格和严格把控观众情绪的公式化剧本写作。

初次接触商业电影制作的“第五代”导演们则是将其看作百倍、千倍放大自身作者风格特性的机遇和手段。

说难听点就是,好莱坞会根据投资大小,争取让更大范围的观众去“爽”。

而五代导演们则是用大投资带来的大制作、大场面等一系列元素,点亮“商业大片”这个图标,上映前让观众们满意,这就算完成了任务。

然后接着去实现导演个人的“梦想”。

虽说这样的确能吸引无数观众走进影院。

但出来时候大家基本都是绿着脸的。

《英雄》算半个,《英雄》之后的《十面埋伏》《七剑》《夜宴》《无极》等等。

基本全是如此。

不同的是。

其中两大代表大诗人和老谋子。

老谋子可能主观上是对自我作者风格试图进行抑制,试图探索中国商业电影的正确拍摄模式。

大诗人更多地是在运用商业投资主动地实现作者风格。

所以《无极》的幕后团队哪儿哪儿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