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内里也要细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极度的反差,这也跟当地的产业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东北三省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军工产业,由于地理或是出于安全考虑,几乎没有对外代工的工厂。

因此,这两年红红火火的对外贸易和对外代工的风并没有吹到这片土地上。

所以,东三省基本还是按照着之前的基调向前运转。

而且东北地广人稀,自打一开始工厂基本都是建设在厂矿周边利于生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它一套自有的运转方式。

没有出现用工荒的问题,一是因为新建的工厂少,二是对职业技能的培养确实强于南方。

南方除了民生产业外,重工业属实不多,以轻工业为主,再加上近两年因为外贸的原因短时间内兴建了一大批对外出口的代工厂或生产厂。

原有的上下游生产企业周围的土地要么早就被民房或者其他配套设施给占据了,要么就是地质的原因建设不了,因此许许多多新建的工厂只能另外选地建设。

再加上好多城市道路的规划还是停留在7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相应的设施没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了道路拥堵、运输车辆不够用等等问题。

而用工荒除了因为南方对职业技能培养没有东北三省那么重视以外,还有几个客观的因素。

南方这些城市接收的外国订单有服装,有鞋帽,还有许许多多百货日用品,项目多产业杂。

东北三省各自城市的产业运转几十年了还是这些产业,没有大面积更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知识稍加培训就能上手。

而南方许多用人单位不管是扩产还是新增招收的员工都要费好多时间对新工人进行培训。

之所以招不到人,这就是主管单位犯下的错误。

把新建的工厂都扎堆的往一个地方投放,当地适龄的人群都是固定的,工厂多了,工人肯定不够用。

而且现在还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有些用人单位想从外地招工都做不到。

针对这些问题,江澈给出的办法也很简单。

结合东北三省的优点再加上后世大行其道的工业园或是产业园,将某一个行业集中到能发挥它最优的地方。

比如彭城的纺织业,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居然放置了那么多的服装厂、鞋帽厂,虽然当地有一些缫丝厂,但与苏南几个传统纺织城市相比,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经济优势并不明显。

当然江澈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一切都是从政治或是战时经济为出发点嘛。

但是江澈却知道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某个大组合解散之后,世界将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主。

现在要是不尽早做出调整,那么等到经济大潮来的时候再想调整就更加困难了。

对于用工荒的问题,江澈也大胆的在文件中提出允许跨区域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