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电子产业

那一年1977 海州侯 1171 字 2022-09-05

甚至,可以说弊端很明显,姜斌发现香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子元器件都依赖进口,根本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而且电子厂规模虽然灵活,但却做不大,导致资金单薄,不能长期开拓新技术。

再者,香港的大学只有港大和中大两所,算上快要升级的理工学院也不过三所而已,因此电子技术人才极度缺乏。

姜斌看着报纸上凌乱的圆圈和横七竖八的线条,来回不断地踱步,他在盘算着如何操作,才能从中破局。

要说此时的高端电子业,都在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高通还没有成立,光刻机也才有眉目,英特尔还不是那个庞然大物,至于如今风光无限的日本半导体业,也处于待宰边缘。

一切还来得及!

最终,姜斌的脚步停在了一堆报纸跟前,郑重地写下了三个字“计算机”。

他本不愿这么早涉足计算机地制造,按照之前地打算,他是计划先布局系统,然后通信领域,继而是芯片制造,最后才是毫无技术含量地计算机组装。

可细细算来,前三项固然核心且高端,但没有计算机这样的最终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生价值,终究无法串联起整个产业链的真正发展。

香港这么多的小厂,这么灵活的政策,如果不好好利用起来,形成集团优势,那岂不是太可惜了。

行业的发展,终究不是一家一业能最终决定的,有了整个供应链才是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后世的这个“康”,那个“果”,雄赳赳气昂昂的要去阿三那儿发展,为什么会灰溜溜的回来,还不是这个原因。

而且,落脚在香港发展,处于东西方的交汇之处,一方面出口销售不成问题,另一方面技术逐步流入大陆,也没那么多事端。

姜斌越想越觉得可行,这一步棋走下去,势在必行。

留在香港的时间不多,想到了就要去做,姜斌迫不及待地拨通了霍笑嫣的电话。

此时已是深夜,电话那头的霍笑嫣明显有些迷糊,声音中带着一丝强作清醒,“喂,老板,您找我?”

“抱歉了,有个急事”,嘴上说着抱歉,心中却毫无此意,姜斌已经练就了黑心老板的基本素质,“明天,帮我约一下香港理工学院的校长,就说我要捐款五千万,支持它们成立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