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师长们便把希望放在了曾师弟这一拨上,曾师弟的天资是最好的,自然也被特别关注。他们这一拨的弟子也比较匀称,天资都是中上,虽然没有特别出众的,却也让师长们欣慰。”

“你比曾师弟还要小几岁,但山上没有和你同龄的孩子。”骆师兄道:“比你大的,已经开始修炼,算在我们这两拨里,比你小的,要么是刚出生,要么是还揣在肚子里。”

山下破除封建的思想教育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除了老一辈的老人,大部分青少年都不迷信。

就是中青一代都对修炼一事抱有极大的怀疑,所以各大门派很难从民间招到弟子。

基本上门派招收的子弟都是门中弟子的后代,或因为没有入道而归凡的凡人的后代。

比如他,他没有入道,不得不下山找工作,融入凡人的生活。

生了孩子后便会常带孩子回山,如果孩子能入道,那逸门就会招收入门。

除此外,就只能招有天资的散修了。

而逸门到底是大门派,教授弟子也都是一拨一拨的,一般相差三岁之内的都会算做一拨,年龄大的可以先和自家长辈学,等年龄最小的达到入学年龄后就被送入学堂一起开蒙。

可易寒上山的时机不对,他上山时,与他年龄最近的一拨曾远也比他大了七岁,他们已经练了七年。

所以易寒上山后那是一个小伙伴都没有,他开蒙是周源指点的,没有上学堂。

当时骆师兄正准备下山,心里很是不舍,又不愿意跟已经入道的师兄弟一起玩儿,看他们惋惜同情的目光,就常找僻静的地方发呆。

然后就碰见了因为想家,每天都蹲在石头上望着下面村庄的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