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13

江秋月:“……”原来是这种操作!

这个不好评价,她点点头表示受教了。

两人说话是悄悄的,刚往回走几步,突然听到另一边有动静。

刘爱英眼睛一亮,蹑手蹑脚示意江秋月跟上。

江秋月觉得莫名其妙,又不想一个人回去,随即放轻脚步跟上去。

没多会儿听到说话声,好似一男一女。

江秋月脑中瞬间闪过各种烂俗的乡村流小说中的玉米地梗,囧了一囧。

刘爱英猫在灌木后悄默默地扒开一看,失望地小声说,“还以为遇到只野鸡松鼠啥的,结果是支书家的小白脸在跟人约会啊。”

她一提到小白脸,江秋月想起一个人,原书男主!

她猫在后边趁机偷看过去,神马陌上人如玉,看不出来。

五官清秀有点高倒是真的,看着像是精心养大的,脸色没有村里人那么黄。

脸上也没青春痘疤痕啥的,白衬衫黑裤子,对比之下可不就是斯文俊秀的好青年了吗?

这会儿他靠在一棵树后,怀里抱着一个女孩子,脸埋在他胸口看不到,嗲声嗲气的在跟他撒娇呢。

如果这是原男主的话,他怀里那个不就是传说中泼辣彪悍的原文女主?

女主啥时候这么小鸟依人了?

江秋月懵逼脸,试探地问身前的同伙。

刘爱英朝里边鄙夷地看过一眼,摇摇头放开灌木丛,拉着她走远后才开口。

“刚才那个男的是村支书家的儿子柳和平,有小学文凭就不是他了,整天端着一副比咱们还清高的架子,恶心谁呢。”

刘爱英显然对男主印象很差,吐槽他有点墨水就猖狂,知青院里随便拉出一个都比他有学问。

还嫌弃他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整天弱不禁风温温吞吞的惹人烦。

就这,他还成了村里大姑娘小女孩心目中最理想的对象人选,平时走到哪儿都有人奉承。

江秋月:“他怀里那个是他对象吗?”

“哪是啊,是村西头的柳翠花,平时温柔可怜的一个小姑娘,有爹没妈的,也不知道啥时候被小白脸勾去了。”

额,江秋月记得原文女主的名字不叫翠花,是搁这个起名废的时代还挺好听的名字。

叫,高云梅。

哦擦,男主这是提前出轨了?

两人走出小树林时,江秋月问刘爱英是否认识高云梅,只见她抬眼四处望去。

手指那位大笑出声,跟林文清正打情骂俏的高个胖姑娘,对她讲。

“看见没,那个就是高云梅。”

江秋月:“……”!!

他在家多数时候都是沉默的,只在外努力给家里扒拉养活儿女。

江母随着江父同在文工团做事,她当年应该也是风头一时的美人,如今美貌依稀可见,温婉贤淑。

大姐江春华继承了母亲的样貌,身材高挑,青春靓丽,留着齐耳的短发,两边别着小发卡,一边喝玉米糊糊一边眼珠子咕噜噜转着,不知在打什么主意。

作为第一个孩子,她有足够的资本获得父母重视,上身蓝底碎花的衬衫就是她磨着父母从百货商店买来的。

您的v章购买比例没有达到,暂时无法阅读更新哦(n▽n)昨晚睡的早,天一亮人就醒了。

屋内剩下江秋月,其他两人一个在灶房做饭一个在院内洗漱。

江秋月穿上昨天准备好的旧军裤和白色衬衫,头发在脑后编成鱼骨辫,衣摆塞进裤腰里,皮带扎紧,脚上一双解放鞋,清爽利落。

她这一身出去时,院里正洗脸刷牙的知青们回头看了好几遍。

江秋月拿盆接水洗了把脸,回屋去擦百雀羚。

对着镜子,她第一次认真看这世的容貌,果然就像原主的哥姐一样,她长的也像江母。

鹅蛋脸弯月眉杏仁大眼翘鼻子,再加上小巧粉嫩的嘴巴,不是多惊艳的长相,却也属于漂亮的范畴。

脸颊上还有一点处于成长期的婴儿肥,除了脸色有些营养不良的苍白,身上也太瘦,没有多少肉。

身高没量过,估摸着目前有一米六了,二十岁之前还有上涨的空间。

“哟,大美人,吃饭啦。”刘爱英依在门框上,看江秋月对镜梳妆,调侃地喊道。

江秋月放下镜子,笑道,“哪有什么大美人,只是擦些东西护肤罢了,这边风有点大。”

昨天晚上洗脸的时候一抹脸一把灰。

刘爱英眼尖,看到她手上的百雀羚盒子,接过去左看右看有点稀罕。

女知青来到这里穷乡僻壤的,如果没有家里人接济,很少再有机会能弄到在农村稀缺的擦脸油。

她们平时最多买盒蛤蜊油擦脸,秋冬还好,春夏擦上太油了。

江秋月看她实在忍不住跃跃欲试的样子,打开让她试试。

刘爱英摸摸快被吹裂的脸皮子,不好意思地挑起绿豆大小的乳白凝脂,放手心里涂匀后擦在脸颊上。

“清爽,没感到油腻。”她很欣喜地评价。

看了又看蓝底红花的精致小铁盒,刘爱英不舍地还给江秋月。

早饭是稀薄的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碴子粥。

昨晚女知青们休息后,队长派人送来了新知青这个月的口粮。

玉米面红薯面等粗粮是没有的,一人半袋打碎的苞谷碴子。

这不,今早上就做上了。

江秋月特意打了上面比较稀的,权当水喝,闭眼咕噜几口完事。

李永红看见说她好养活,吃的少。

刘爱英有点心不在焉,今天她值班,吃完后晃回灶房刷锅洗碗,整个人不在状态。

江秋月回屋拿军用水壶,趁机吃点馒头和水果。

等灌满水,扛起锄头,她就跟着一起下地去。

三月里,春回大地,一天不见田野上就冒出了大片的新绿,草木焕发生机。

江秋月跟随大部队走在田埂上,身旁时不时经过成群的村里人,大多都是好奇的朝他们这边看,然后指指点点嘀嘀咕咕地走远。

有几个打招呼的一般都是领导或平时来往的熟人,这时陈中华就会上前寒暄几句。

村里的年轻人遇上了偶尔也会同行一会儿,跟熟悉的人说说话。

但是江秋月发现,大部分人跟知青之间明显保持着距离,像是各自站在两个世界里,观望好奇却不涉足。

知青们身上即使衣裳破旧也尽量打理的干净整洁,衣服不打补丁,精神面貌尚可,眼神有光。

搁村民口里来说,是一看就是受过教育的城里娃。